理財的王道,從來都是由儲蓄開始。不過在這物價高漲的世代,入不敷支已不算是新鮮事,究竟要怎樣才能建立最合適的儲蓄習慣?
朝目標進發
做人要有目標,儲蓄也是同樣道理。你的目標是2年內儲到5萬元到歐洲流浪,5年內用10萬元進修?還是儲15萬元在30歲前擺酒?設定目標後,就可以簡單計算出每年、每月的目標儲蓄金額,看看那種儲蓄方法適合自己,又或是參加儲蓄計劃幫助達成目標。
先儲蓄,後消費
不少打工一族都習慣將用剩的收入當成儲蓄,結果很容易把收入花光,有時候甚至連上月剩餘的儲蓄都用掉,變成「長期糧尾」的一份子。因此,每月出糧時,應先將10-30% 撥開用作儲蓄,並將它放在無法輕易取得的地方,例如參加儲蓄計劃,或買一些風險較低的投資產品收息,避免自己輕易從銀行戶口提錢出來。
「不勞而獲」的複式效應
儲錢所以難,是因為每一元都是要靠自己辛辛苦苦賺回來或慳回來。所以我們要學懂「錢搵錢」。愈早開始儲蓄,就愈能夠享受到複式的威力。善用定期存款、理財壽險計劃等等,理財就能更有預算。
開源與節流同樣重要
每個人都只會年青一次,太過刻苦的慳錢計劃,會減低自己「見識」世界的機會,而且往往會造成「反彈」,最終忍不住狂買狂玩,將辛苦儲回來的一拼花掉。所以大家不妨想想有沒有門路從 FREELANCE、網上買賣等賺取一點回報,在不影響正職的前提下,賺取多一份收入,將它成為你的儲蓄。
計劃儲蓄時,記得衡量自己可負擔的金額,確保有足夠靈活的應急資金。特別是剛入職場的年輕人,更要考慮到將來雙親退休,自己成為家中主要經濟支柱後的變數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